环球视点!2023年利率专题报告 债市牛熊转换看什么?

2023-05-24 21:54:14 来源:民生证券
1 债牛行至当前,演绎得怎么样了?

进入 2023 年以来,债市总体走强,在资金面整体平稳均衡、经济金融整体处 在弱修复状态且环比动能趋势走弱、叠加机构欠配压力较大等诸多因素,“资产荒” 持续演绎。 在此过程中,机构拥抱票息的确定性和吸引力,不断在品种和期限上扩大参与 范围和幅度:一方面,信用品种整体表现较强,信用利差不断压缩;另一方面,当 前长端利率在向下突破 1 年期 MLF 后,直逼 2.70%。


(资料图片)

对应观察机构行为,此轮行情当中投资者在杠杆、信用票息以及久期上逐步扩 展增厚收益,债市轮动特征较为明显,在“极致”当中寻求“极致”:从中高等级 到低等级,从短债到长债再到超长债,各品种各期限收益率均呈显著下行。 当前来看,短端资产收益率已经下至历史低位,而高等级信用债以及二永债拉 久期仍在进行时,包括长端利率,前期踏空的机构由此追行情弥补之前的收益缺失。

聚焦于近期变化,4 月以来,在资金面总体均衡、经济金融修复放缓、存款利 率调降、政治局会议修正市场预期等多因素共振之下,一方面各类资产利差继续压 缩,市场在“极致”当中进一步寻求“极致”;另一方面,10 年国债利率进一步向 下突破 2.75%的关键点位,甚至往 2.70%逼近。

本轮债牛演绎至今,市场会关注,当前行情演绎到什么位置,研判下来风险点 看似不高,但要关注什么? 毕竟,一方面,当前经济金融虽仍较弱,但趋势上仍处于自然修复区间,市场 据此定价的环比动能或也在减弱,往后看,可能会由于动能边际回升或者政策刺激 加码而有所变盘;另一方面,当前赔率变差,利率进一步大幅下探的概率或也不高, 同时还需关注当前较高的杠杆水平、交易结构的脆弱性以及宽信用推进之下的资 金波动风险,均有可能促成债市拐点的出现。

站在当下时点展望,债市未来将如何演绎?我们不妨再度梳理一下历史,看看 每一轮利率见底变盘的驱动因素有何异同。

2 债市牛熊转换看什么?

回顾 2008 年以来的债券市场,我们按照 10Y 国债走势,划分出 5 轮牛市:

(1)第一轮:2008.08-2009.01,历时约 6 个月,期间 10Y 国债利率快速 大幅下行 154 BP 至 2.88%,行情演绎较快,政策刺激之下宽信用起来,牛熊转 换,期间债市各类资产轮动特征并不明显;

(2)第二轮:2011.08-2012.07,历时约 11 个月,期间 10Y 国债利率下行 73 BP 至 3.28%,信用利差有所压缩,且呈现信用下沉趋势,但机构在此期间对 宽信用仍有担忧,而未显著拉长久期,期限利差压缩不显著;

(3)第三轮:2014.01-2016.10,历时较长,约 34 个月。期间 10Y 国债利 率共计下行 187 BP 至 2.69%。这一轮行情中,各类利差均明显压缩,且轮动特 征明显,主因牛市时间持续较长,机构欠配压力较大;

(4)第四轮:2018.01-2020.04,拉长时间维度看,这一轮债牛行情最初开 始于 2018/01,利率底出现于 2020/04,历时较长,约 28 个月。但其中,2019 年是“牛皮市”,并未呈现明确的牛熊方向,债市走势呈“M”形态。在此期间, 10Y 国债利率共计下行 140 BP 至 2.54%。聚焦于 2020 年这一段牛尾行情来看, 与 2009 年相似,反转速度较快,机构未完全释放欠配压力,债市轮动特征不明显, 各类利差反而有所走扩。

(5)第五轮:2021.03 至今,进入 2021 年,2020 年疫情过后经济“报复 性”修复动能有所减弱,叠加低基数效应退去,2021 年经济增长压力愈发凸显;而 2022 年疫情再度反复,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,债市收益率总体下行。期间 2022/11-2022/12 演绎了一小段插曲,随着地产和防疫政策放宽,预期扭转之下 债市大跌,并引发理财赎回负反馈;而 2023 年以来,在资金面总体均衡、经济金 融弱修复、理财规模企稳回升、机构欠配压力之下,资产荒持续演绎,债市延续走 牛。 聚焦于前四轮债牛行情,进一步探讨:债市牛熊转换的背后看什么?

2.1 第一轮牛尾:信贷拐点领先,牛熊快速转换

本轮债牛行情始于 2008/08,利率底出现于 2009/01,历时约 6 个月。在此 期间,10Y 国债利率快速大幅下行 154 BP 至 2.88%。

回顾 2008 年,上半年市场利率还在高通胀预期和货币政策紧缩之下快速走 熊,而 2008 下半年债牛行情开始演绎,2008/08 债市利率快速反转下行,彼时对 应背景便是国际金融危机,叠加前期国内政策紧缩之下经济也有所走弱。

在此背景下,货币政策连续宽松,9 月下旬央行公布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 金率“双降”,债市牛市加速演绎,随后 10-12 月均有多次降准降息操作,债市利 率一路下行。

直至进入 2009 年,政策刺激显效,信贷率先回暖成为领先指标,市场预期转 变,利率筑底,随后多项经济指标有所企稳修复,货币政策逐步转向,曲线走向熊 平: 2009/1/12 开始,10Y 国债展开深幅调整,1/12-1/21,10Y 国债上行 45BP 至 3.15%,主因当时多项经济指标已出现好转迹象。其中,最为领先的信号是 2008/12 社融信贷增速显著抬升,制造业 PMI 也有所回升,在此情形下市场预期 明显转变,利率筑底。 后续 2-3 月工业增加值、基建投资、地产销售和投资、CPI 同比等经济数据均 陆续回暖,经济企稳得到确认,在此情形下货币政策宽松逐步退出,此时经济数据 和政策拐点均落后于债市拐点。

这一轮行情演绎中,股票型基金也起到不小的助推作用。进入 9 月后,股票 市场连续下跌,避险情绪之下基金快速进场债市,特别是股票 基金,推动 10Y 国 债利率从 4.30%快速下行至 4.08%。 但进入 2009 年后,随着政策刺激显效、经济金融有所修复,这类基金又快速 撤出债市,助推 10Y 国债利率反弹向上。

对应看到,政策刺激快速见效,一波行情演绎较快,债市轮动特征并不明显。 信用利差和 30Y-10Y 国债利差均未出现明显压缩,反而有所走扩。3Y AAA 中票 信用利差于 2008/10 一度压缩至 24BP,但随后又快速反弹大幅走扩,整个期间 内利差共走扩 80BP;30Y-10Y 国债利差走扩 30BP;但国开-国债利差压缩 33BP 至 42BP。

2.2 第二轮牛尾:机构行为偏谨慎,政策拐点更精准

本轮债牛行情始于 2011/09,利率底出现于 2012/07,历时约 11 个月。在 此期间,10Y 国债利率下行 73 BP 至 3.28%。

回顾 2011 年,前三个季度债市在“类滞胀”经济基本面下总体走熊,但进入 四季度利率开始快速反转下行,其背后的主导因素仍是经济基本面趋弱,在此情形 下货币政策也转向宽松:10 月之后 CPI 同比便开始连续下滑,年底跌破 5%,工 增同比也持续下降,随后 11 月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连续下调,11/30 法定存款准 备金下调 0.5 个百分点,为此前三年来首次下调,货币政策转向得到确认,2011 年底债市长端利率向下突破至 3.4%。

进入 2012 年,二季度经济增长回落,央行连续降准降息,叠加海外欧债危机 扰动,国内债市利率快速下行:2012 年一季度,信贷、CPI 和工业增长表现均好 于市场预期,而二季度经济增长却超预期走弱,工业增加值 计 同比由 3 月 11.9% 回落至 4 月 9.3%,房地产投资增速也仍在下滑,这背后主因在于国内需求不足。 在此情形下,2-5 月央行 2 次降准,叠加海外欧债危机扰动,5 月 10Y 国债 利率快速回落至 3.4%。随后 6-7 月央行又连续两次降息,7 月利率筑底。

在此过程中,社融信贷数据的回暖仍是领先指标,2012 年初信贷和 M2 数据 便有所企稳,但社融的明显同比增长出现于 6 月,随后债市拐点出现于 7 月。 而经济数据方面,2012 年初基建增速企稳回升,有一定领先意义,但总体看 这一阶段经济数据的指示作用并不强,通胀拐点也落后于利率拐点,主因这轮行情 中,经济数据虽有回落,但整体仍处于相对稳定的区间,而非像 2008 年大幅下滑, 故而其回暖的斜率和速度相对较小,信号和指示意义并不突出。

故而也可看到,这一轮行情中,市场对于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预期并不强,毕 竟此前经济数据已经在回暖,在社融信贷企稳之下市场更多是对宽信用和经济复 苏的预期,6-7 月两次降息于市场而言或更多是利好出尽,机构行为偏谨慎。 此后随着地产回暖,经济逐步企稳改善,降准预期落空,资金面持续处于紧平 衡,经济基本面、政策面和资金面共振之下,利率开始回调上行,但信用债牛市仍 在演绎,后者直至 2013 年 6 月“钱荒”后结束。 这段行情当中,信用利差有所压缩,并且等级利差也显著压缩,呈现信用下沉 趋势,主因信用利差保护较足,且资金面较为平稳,叠加这一阶段银行理财及其他 资管机构快速发展,信用债需求显著增强;但 30Y-10Y 国债利差仍有所走扩,后 者一定程度反映彼时投资者的牛市预期不足,而未显著拉长久期。

2.3 第三轮:机构欠配压力大,政策拐点是关键

本轮债牛行情始于 2014/01,利率底出现于 2016/10,历时较长,约 34 个月。在此期间,10Y 国债利率共计下行 187 BP 至 2.69%。

回顾这一轮牛市,2014 年,长端利率总体单边下行,由走弱的基本面和转向 宽松的货币政策主导;2015 年牛市行情延续,特别是下半年,在“股灾”、汇率改 革、人民币汇率走向浮动的过程中,债市利率继续突破性下行。

聚焦于尾部 2016 年行情来看,债市变化总体仍以基本面变化为主线,期间机 构行为也起到明显助推作用。 2016 年二季度以来,经济并未延续一季度复苏态势,无论是 GDP、工业增加 值、投资还是社融信贷数据,均处于走弱状态;且 6 月下旬英国脱欧后,中国央行 表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,引发货币政策再次宽松的预期。在经济基本面表现偏弱势、资金面维持平稳均衡之下,债市下行受到明显支撑,这一阶段 10Y 国债 利率加速下行至 2.80%。

进入三季度,利多因素进一步增多,各类资产利差也明显压缩。一方面房地产 市场收紧调控政策,另一方面配置力量显著增强,一是人民币加入 SDR 后海外买 盘明显增加,二是同业存单助推理财扩张,后者又将资金委外给公募基金和资管机 构,银行委外资金持续不断涌入债券市场,10Y国债利率进一步向下突破至2.60%。

从领先指标看,这一阶段经济金融数据的拐点均明显领先于利率拐点,为债市 牛熊切换提供支撑:2015 年 6 月社融便有所企稳,但并不算很强,指示意义仍待 观察,叠加当时在“股灾”和经济疲软之下债市利率持续下探;进入 2016 年后, GDP 增速止跌显示经济开始逐步企稳,房地产销售快速回暖,随后 2 月、7 月社 融、PMI 均明显改善,通胀也企稳回升。

但在经济基本面总体表现偏平淡之下,这一阶段政策信号更为精准,货币政策 转向得到确认后,牛熊才实现快速切换: 2016 年 8-9 月,央行投放开始缩短放长,整体行为较谨慎,引导主动去杠杆, 资金面开始趋紧;10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确认经济企稳,强调“注重抑制资产泡沫 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”;11 月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及“稳增长与防泡沫 之间的平衡;2017 年一季度对金融机构的 MPA 考核将正式把表外理财纳入广义 信贷范围,金融监管和去杠杆力度加强; 此外, 国总统大选后,全球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增强亦引发市场担忧 。多重因 素叠加下,空头情绪不断放大,机构行为负反馈效应较为明显,本轮债牛至此结束。

这一轮行情中,各类利差均明显压缩,且轮动特征明显,主因牛市时间持续较 长,机构欠配压力较大。3Y AAA 中票信用利差压缩 28BP 至 20BP,AA-AAA 中 票等级利差压缩 76BP 至 26BP,呈现明显信用下沉;国开-国债利差也大幅压缩 93BP 至 36BP,此外 30Y-10Y 国债利差收窄 10BP 至 45BP。

聚焦于尾部 2016 年行情来看,AAA 信用利差从 4 月的 38BP 压缩至 8 月的 17BP;AA-AAA 等级利差由 93BP 收窄至 26BP;30Y-10Y 国债利差由 71BP 收 窄至 45BP;国开-国债利差整体变动不大,多在 30-40BP 之间波动。

2.4 第四轮:基本面修复,政策正常化,牛熊迅速切换

拉长时间维度看,本轮债牛行情最初开始于 2018/01,利率底出现于 2020/04,历时较长,约 28 个月。但其中,2019 年是“牛皮市”,并未呈现明确 的牛熊方向,债市走势呈“M”形态。在此期间,10Y 国债利率共计下行 140 BP 至 2.54%,2020 年初至 4 月末共计下行 55BP。

回顾这一轮行情,2018 年债市再迎牛市,主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国际来看 中 贸易摩擦持续升级, 国内实体经济去杠杆之下融资有所收紧,基建投资下滑、 消费走弱,在此情形下货币政策维持宽松状态;2019 年债市重心转移到稳增长和 宽信用上,博弈之下债市利率走势震荡较窄,也并未呈现明确的牛熊方向,总体看 属于“牛皮市”。

聚焦于尾部 2020 年行情来看,债市变化主要围绕疫情和稳增长展开,疫情冲 击下,经济生产基本停滞,市场各类主体信心受挫,货币政策维持极度宽松状态, 央行连续多次降准降息,债市利率快速突破下行。

而 2020/04 利率筑底,牛熊之间迅速切换,主因政策引导刺激下,疫情迅速 受控,经济金融逐步呈现回暖。这一阶段,社融是领先指标,其次是 PMI:4 月 10 日,3 月社融数据公布,超出市场预期,宽信用预期渐起;4 月制造业及非制 造业 PMI 均保持在枯荣线上。 随后经济数据不断印证基本面回暖:5 月 7 日,4 月贸易数据公布,好于市场预期;5 月 11 日,4 月社融数据公布符合市场预期;5 月 15 日,国家统计局公布 4 月经济数据,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转正至 3.9%,地产景气也在回升区间。 在此情形下货币政策逐步回归正常化,4 月以来至 5 月 25 日,央行期间一直 未进行逆回购投放,4-5 月 MLF 缩量续做,总体投放较为谨慎,这当中也有防止 资金空转的考虑,叠加政府债发行放量的影响,资金面持续收敛,债市走熊。

聚焦于 2020 年这一段牛尾行情来看,与 2009 年相似,反转速度较快,机构 未完全释放欠配压力,债市轮动特征不明显,各类利差反而有所走扩。3Y AAA 中 票信用利差走扩 24BP 至 63BP,AA-AAA 中票等级利差走扩 27BP 至 63BP; 30Y-10Y 国债利差收窄走扩 15BP 至 73BP;但国开-国债利差有一定压缩,收窄 14BP 至 30BP。

总结来看,每一轮牛尾行情中,利率底出现的驱动因素均有不同: (1)在经济基本面快速走弱时期,政策力度通常较强,社融率先回暖,成为利率拐点的领先信号,PMI 也有一定领先作用,而经济数据拐点相对滞后予以验 证,其中以 GDP 增速和投资增速作为观测指标或更为合适,经济金融修复得到确 认后政策也迎来拐点,如 2009 年和 2020 年这两轮牛尾行情,牛熊快速切换之下, 机构“来不及”释放欠配压力,轮动特征往往并不明显; (2)如果经济基本面并非断崖式走弱,表现总体平淡,政策更多是保驾护航 而非强力刺激,则牛熊转换过程较慢,资产荒之下,配置力量助推债市债市轮动, 信用下沉和拉久期等行为明显,各期限各品种利差均呈现压缩,例如 2016 年和 2012 年这两轮牛尾行情。此时政策拐点是更为精确有效的信号,而政策锚定点也 仍是经济金融的修复情况,与此同时兼顾金融防风险。 而在当前政策逻辑框架下,一季度社融信贷虽走高,但并非由房地产主要拉动, 这是与以往几轮行情明显不同之处,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仍待进一步观察验证,在 此情形下政策拐点也难以显现,故而当前社融信贷回暖对债市拐点的领先作用或 有所减弱,特别是 4 月金融数据已有所回落的情况下,其信号意义或进一步弱化。

3 当前处于什么周期?

我们从基本面、政策面和机构行为等因素展开来看: 首先,从基本面来看:一方面,428 政治局会议已指出当前经济内生修复动能 仍不足;另一方面,无论是近期公布的 4 月社融信贷数据、PMI 数据,还是高频 经济指标和票据利率,均显示当前经济基本面修复斜率有所放缓。

这背后反映的是在一季度信贷以低价冲高量过后,实体融资需求不足问题再 次凸显,居民收入预期和企业投资意愿仍未完全恢复,居民和企业 门加杠杆意愿 仍较低迷,这便对应了 4 月票据利率和社融信贷数据的回落,由此来看消费和投 资的修复也仍将是一个慢变量。

其次,从政策面来看,一方面 428 政治局会议对于财政和地产并没有增量表 述,因此政策端产生进一步大动作的概率不高,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;

另一方面聚焦于货币政策来看,央行仍需助力稳增长、宽信用,提供一个合理 充裕的流动性环境,精准有力投放维持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,往后看,我们 预计短期内货币政策仍不具备转向的前提条件,下半年或仍存一次降准,以助力全 年社融信贷平稳增长。

第三,从机构行为看,在央行呵护之下,资金面整体维持平稳均衡,机构杠杆 和久期仍较 极。 稳定的资金为继续挖掘以及配置力量的进一步增强提供了动能。 且当前市场需求端配置力量仍较强,这当中有几方力量: (1)逐步企稳的银行理财,对债券配置需求形成一定支撑,其增持以存单和 信用债等短端资产为主;

(2)宽信用推进之下,大行抢占信贷份额仍将延续,票息诉求之下城农商行 自营配置动力仍强;存款利率虽有调降,但从当前存贷增速结构差异来看,或也难 以改变“大行投放、小行买债”的格局。

(3)基金持续净买入现券,信用债之外,主要增持利率债,尤其是偏长久期 利率债,以弥补此前的踏空。

故而总体上来看,经济金融修复仍非一朝一夕之事,稳增长诉求下政策仍需保 驾护航,对应到货币政策来看,央行仍将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,债市仍不存在看空 的显著支撑,且在此情形下,机构配置意愿和力量仍较强,再叠加近期存款利率下 调进一步推升市场情绪,长端仍有下行空间,利差压缩也仍未压缩到“极致”,短 期内牛尾行情或仍不会到来。 在此情形下,我们预计长端力量短期内低于政策利率向下仍有可能,博弈空间 存在,但考虑到当前赔率不高且市场定价动能或边际趋弱,长端利率区间我们按照 2.65-2.85%评估,后续关键仍在于经济基本面复苏的环比动能和政策的边际变化。

(本文仅供参考,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。如需使用相关信息,请参阅报告原文。)

标签:

上一篇:礼赞劳动精神|吕小波:啃下硬骨头需要勇气,更需要底气!
下一篇:最后一页
产品
更多
概念
平台
应用